您好,欢迎来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官网

1所罗门就在耶路撒冷、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所指定的地方预备好了,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2所罗门作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开工建造。

3所罗门建筑 神殿的根基,乃是这样:长六十肘,宽二十肘,都按着古时的尺寸。

4殿前的廊子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高一百二十肘,里面贴上精金。

5大殿的墙,都用松木板遮蔽,又贴了精金,上面雕刻棕树和链子;

6又用宝石装饰殿墙,使殿华美。所用的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7又用金子贴殿和殿的栋梁、门槛、墙壁、门扇,墙上雕刻基路伯。

8又建造至圣所,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宽也是二十肘,贴上精金,共用金子六百他连得。

9金钉重五十舍客勒。楼房都贴上金子。

10在至圣所按造像的法子造两个基路伯,用金子包裹。

11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共长二十肘。这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这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那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12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那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13两个基路伯张开翅膀,共长二十肘,面向外殿而立。

14又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细麻织幔子,在其上绣出基路伯来。

两根铜柱

15在殿前造了两根柱子,高三十五肘,每柱顶高五肘。

16又照圣所内链子的样式做链子,安在柱顶上;又做一百石榴,安在链子上。

17将两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右边,一根在左边;右边的起名叫雅斤,左边的起名叫波阿斯。

提要:1 建造圣殿的地点和时间。3 圣殿的尺寸和装饰。11 基路伯。14 幔子和柱子。


1 所罗门就在耶路撒冷、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所指定的地方预备好了,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本会注释】

摩利亚山。圣殿的地点确定在当年亚伯拉罕甘心奉献以撒的摩利亚山上(创22:2,9)。

阿珥楠的禾场。见撒下24:16-25;代上21:14-28。天使向大卫显现,指示大卫在阿珥楠禾场上筑坛献祭,并且以火来答复,这一切可能被认定为是上帝选择这里让以色列献祭敬拜(代上22:1-5)。


2 所罗门作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开工建造。

【本会注释】

参王上6:1。《历代志》原文没有标明月份,但《列王纪》则说明为西弗月(Zif)。被掳回归以后,这个月份被称为以珥月,源于巴比伦语Aiaru。《历代志》也没有提这是出埃及以后的第480年。按照从秋季到秋季的历法,所罗门第四年可能是公元前967/66年。故圣殿开工是在公元前966年春天(见本书卷二134,159页)。


3 所罗门建筑上帝殿的根基,乃是这样:长六十肘,宽二十肘,都按着古时的尺寸。

【本会注释】

古时的尺寸。关于以色列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肘尺规格,见本书卷一165页。

六十肘。参王上6:2。


4 殿前的廊子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高一百二十肘;里面贴上精金。

【本会注释】

二十肘。殿前的廊子和圣殿一样宽,即二十肘。深度为十肘(王上6:3)。

一百二十肘。据王上6:2节,圣殿的高度是三十肘。《列王纪》里没有记廊子的高度,但这里说是一百二十肘(53.3米)。这样的建筑与古代任何建筑都是不同的。廊子如果是20 x 10 x 120肘,那就相当于一个摩天楼的塔。二十肘可能与七十士译本和亚兰语的一些文稿是一致的(见王上6:3注释)。


5 大殿的墙都用松木板遮蔽,又贴了精金,上面雕刻棕树和链子;

【本会注释】

大殿。圣所,长四十肘(王上6:17)。

松木。可能是柏树。

贴了精金。殿内的木结构贴上黄金。参王上6:20-22。


6 又用宝石装饰殿墙,使殿华美;所用的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本会注释】

宝石。圣殿用大卫收集的宝石装饰(代上29:2)。又见王上10:11,叙述希兰的船队从俄斐运来了宝石。

巴瓦音。地点不明。有人认为在亚比雅。巴瓦音在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


7 又用金子贴殿和殿的栋梁、门槛、墙壁、门扇;墙上雕刻基路伯。

【本会注释】

殿。指圣殿。这是第5节的继续,描述整个圣殿,包括栋梁、门槛、墙壁、门扇都贴上黄金(见王上6:21,22)。

基路伯。关于墙上的装饰,见王上6:29。这里的基路伯是复数。


8 又建造至圣所,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宽也是二十肘;贴上精金,共用金子六百他连得。

【本会注释】

与殿的宽窄。至圣所是正方体的。长、宽、高都是二十肘(见王上6:20)。

六百他连得。按一他连得等于75.39磅计算,大有二十二吨(十八公吨)黄金。


9 金钉重五十舍客勒。楼房都贴上金子。

【本会注释】

五十舍客勒。一舍客勒等于11.4克或大约0.40盎司。所以五十舍客勒约等于0.57公斤。与圣殿的所有钉子相比,这是无足轻重的。这里可能指每一根金钉的重量。有人据七十士译本译为:“钉子的重量是一至五十舍客勒黄金”。钉子可能用把金片钉在木质表面上,重约410公斤。

楼房。见代上28:11注释。


10 在至圣所按造像的法子造两个基路伯,用金子包裹。

【本会注释】

两个基路伯。见王上6:23-28。

按照像的法子。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是“用木质的”。据王上6:23,基路伯是用橄榄木制作的(见尼8:15注释)。


11 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共长二十肘。这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这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那基路伯翅膀相接。

【本会注释】

两个基路伯的翅膀总长二十肘。至圣所的宽度是二十肘,两个基路伯展开翅膀从这一面墙到那一面墙。所以每个基路伯的翅膀是十肘,每一个翅膀为五肘。于是每个基路伯的外翅触到圣殿的一面外墙,内翅与另一个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12 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那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本会注释】

见第11节注释。


13 两个基路伯张开翅膀,共长二十肘,面向外殿而立。

【本会注释】

立。基路伯是站着的。每一个高十肘(王上6:26)。

面向外殿。直译是“朝着圣殿”(见第5-7节)。若是这样,所罗门圣殿里的基路伯就不像施恩座上的基路伯那样面朝下(出25:20),而是像卫兵那样站立在约柜的两边,面向外殿即圣殿前面,就是朝着东方。


14 又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细麻织幔子,在其上绣出基路伯来。

【本会注释】

幔子。幔子是阻隔圣所与至圣所的。王上6:21没有提幔子,只提“用金链子挂在内殿前门扇”。幔子可能是挂在金链子上的。

蓝色、紫色、朱红色。圣殿幔子的颜色。参出26:31。

绣出基路伯。在幔子上绣出天国基路伯的形像(见出26:31)。


15 在殿前造了两根柱子,高三十五肘;每柱顶高五肘。

【本会注释】

两根柱子。见王上7:15注释。

柱顶。柱子的顶部。


16 又照圣所内链子的样式做链子,安在柱顶上;又做一百石榴,安在链子上。

显然在每根柱子的上排和下排都有一百个石榴,两根柱子上共有四百个石榴(代下4:13;王上7:20,42;参耶52:22,23)。


17 将两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右边,一根在左边;右边的起名叫雅斤,左边的起名叫波阿斯。

在殿前。“在殿廊前头”(王上7:21)。在廊子的两边各自着一根柱子,形成圣殿的入口。

雅斤。可能意为“他将建立”。

波阿斯。可能意为“在他[或它]里面有力量”。

一、卷名

像《列王记》一样,《历代志》上和下原来合为一卷。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当时代的事件”,系保存在东方宫廷中记录当时事件的日志(见王下14:18,28;15:6,21,31;代上27:24;尼12:23;参帖6:1,2)。七十士译本将它分为两卷,所采用的卷名意思是“补遗第一卷”和“补遗第二卷”。希腊文译者采用这样的卷名,表明他们把《历代志》看作是《撒母耳记》和《列王记》的补充,提供了以前的史书中所省略的细节。英文本的译名来自哲罗姆拉丁译本,体现了希伯来原文的意思。一些武加大版本采用了复数形式,英文译者承袭了这一做法。

一份马所拉学者在希伯来原文卷末的注释指出:历代志上、下原为一卷,并说明代上27:25是处在中间的一节。此外,约瑟弗斯,奥里金,哲罗姆以及塔木德经都把《历代志》看为一卷。武加大译本仿照七十士译本把本书分为两卷。其他文本及现代希伯来文本的圣经也都效仿了此种分法。


二、作者

仔细研究《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希伯来原文,可以发现它们的语言、文体和观点十分接近。这些相似性表明它们可能出自同一位作者。一些人注意到,《历代志》最后一部分并没有说完,而由《以斯拉记》头几节继续完成。这表明原来两卷并不分开(历下36:22,23;参拉1:1-3)。《历代志下》36章和《以斯拉记》第一章的叙述是连续性的。也许是后来把它分成两卷时,才在《以斯拉书》的开头几节重复《历代志下》的最后几节。也有人认为在《历代志》的末尾处加上《以斯拉记》的头几节是为了使该卷书不至于以耶路撒冷的毁灭结束。早期犹太作家一般都认为《历代志》为以斯拉所作。

许多迹象表明,《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时这两卷书不象现在那样分开。塔木德经和基督教教父奥里金、哲罗姆都把它们看成一卷。《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似乎出自同一支手笔,故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一个人所作。作品的笔调和风格与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在耶路撒冷圣殿供职的祭司相符,所以很有可能作者是祭司兼文士以斯拉(见尼12:26)。以斯拉(拉7:1-21)和尼希米(尼2:1;5:14)都提到以斯拉活动时期的亚达薛西王。这显然是指亚达薛西一世(公元前465-423)。如果以斯拉是《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的作者,《历代志》上、下的著作年代该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后半叶。

卷内的证据也证明该书的写作年代(至少是成书年代)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的波斯时代。其中的货币单位是“达里克”,据认为这是大流士一世(B.C 522-480)时所采用的硬币。大卫的家谱延续到所罗巴伯以后好几代(代上3:19-24)。所罗巴伯是在居鲁士统治时(B.C.539-530,拉1:1,2;参2:2)回到犹大的。但也有可能这些名字是以后补上的(见代上3:19注)。根据希伯来国王的一般年限,一代约为23年。依此算法,所罗巴伯以后六代应延至公元前400年左右。我们既已推定《历代志》原与《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合在一起,就可根据这几卷书的内证确定《历代志》的年代。《尼希米记》12:10,11,22,23中提供的祭司表延至约拿单或约哈雅和押杜亚。据埃利潘蒂尼草纸载,约拿单至少早在公元前410年就担任大祭司,因而可以证明公元前五世纪末,或公元前400年左右为《历代志》的成书年代。

《历代志》的作者一再提到一部希伯来的通史《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见代下16:11;25:26;28:26;参35:27;36:8)。该书似乎是《列王记》中多次提到的两部书的最后合集:《以色列诸王记》(王上15:31;王上16:5,4,20,27;王上22:39;王下10:34;王下14:28;王下15:21,26)和《犹大列王记》(王上14:29;王上15:7,23;王下8:23;王下12:19;王下15:6,36;王下16:19)。该书似乎包括了列王的全部记录,因为其中记载了他们“所行的事,自始至终”(见代下16:11;代下25:26;代下28:26;代下35:27)。此外,《历代志》的作者还多次提到一些范围较小的历史著作,这些著作是专人或专题性的,其中有《大卫王记》(代上27:24)、《先见撒母耳的书》、《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代上29:29)、《示罗人亚希雅的预言书》、《先见易多论尼八儿子耶罗波恩的默示书》(代下9:29)、《先知示玛雅和先见易多的史记》(代下12:15)、《先知易多的传》(代下13:22)、《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代下20:34)、《列王的传》(代下24:27)、先知以赛亚所著《乌西雅……的事》(代下26:22)、《以赛亚的默示书》(代下32:32)、《何赛的书》(代下33:19)。

上面所列著作表明曾有大量的原始材料,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时代可以获得。如果《马加比下》2:13的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尼希米曾建立了一个图书馆“收集了列王,诸先知和大卫的言行的书信,以及有关列王圣礼的书信”。


三、历史背景

《历代志》基本上是上帝的子民从创世到波斯时期的简史,侧重于大卫和他在犹大国继承者的历史。如果《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原为一卷,作者是亚达薛西一世时回到犹太的以斯拉,那么《历代志》的历史背景,就其成书的时代而言,应与《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一致。但是《历代志》并不叙述其成书的历史,其中只有一些次要的家谱延伸到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历史由《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叙述。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见本注释《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序言。关于《历代志》所述主要的历史时期,可见《撒母耳记》和《列王记》的序言。


四、主题

《历代志》一开始就是从亚当到大卫的古代族谱。创造的历史,伊甸园,人类的堕落,诸位先祖,洪水,以后的诸位先祖,以色列人在埃及,出埃及,士师时期,扫罗的统治,这一切均被略去了。作者对于摩西五经及《约书亚书》,《士师记》等没有什么补充的材料,只是提供了一系列族谱,偶然加一些传记方面或历史方面的注释(代上4:9,10,38-43;代上5:9,10,16-26;代上6:31,32,48,49,54-81;代上7:21-24;代上9:7-34)。作者先是追溯亚当到雅各的家谱,接着述写十二支派,侧重于大卫的支派犹大和祭司的支派利未,然后从所有以色列人讲到犹大和便雅悯支派的南部王国,以及耶路撒冷城。以上引言性材料占了《历代志上》的前九章。

本书的第二也是其主要部分一开始简要地叙述了扫罗之死(代上10章),然后是大卫的历史(代上11-29 章)以及他在犹大的继承人直到西底家,耶路撒冷的毁灭和被掳到巴比伦(代下1-36章)。原著的第三部分似乎记录了从被掳之地归回,重建耶路撒冷作为复兴的犹大社区中宗教的中心(《以斯拉尼希米记》)。

本卷书比较侧重以色列的黄金时代──大卫统治时期,但大卫的许多事情略去了,如他在希伯仑作王,在赫人乌利亚的事上犯罪,押沙龙的叛变等事。

所罗门的统治讲得比较简单(代下1-9章),但要比以后的任何继位者详细。与建造圣殿有关的事件占了大部分有关所罗门的记载(2-7章)。

《列王记》中有关这段时期的许多事件在《历代志》中都没有记载。如亚多尼雅阴谋叛乱,所罗门的受膏(王上1,2章),他娶法老的女儿为妻,在邱坛献祭(王上3:1,2),断争孩子之案(王上3:16-28),他的诸臣,智慧和箴言(王上4章),他的王宫(王上7:1-12);他拜外邦的神(王上11章),他的敌手。与建造圣殿有关的有些事略去了,有些讲得比较简单,有些采用与《列王记》一样的语言,有些则采用全新的说法。

其余的历史记录侧重于犹大而不是以色列。以色列只是偶然提到。没有提到任何以色列王的年代。除了一处例外(代下13:1),均没有依据同时代的以色列王来叙述犹大的王。《历代志》几乎完全略去以色列的历史。叙述犹大的历史也主要是从宗教的角度,而把政治,军事和个人的事件放在从属于具有属灵意义之事件的位置上。记史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上帝在选民经历之中的旨意,证明由于犯罪的结果,一个民族是如何衰落的,甚至是举行神圣仪式的圣殿也会摧毁。《历代志》把好的国王──至少在他们部分统治时期中为善的──如约沙法,约阿施,希西家,约西亚放在突出地位,并强调了统治者从事宗教改革,恢复圣殿崇拜的那些事件。

所以很明显,《历代志》不是对《列王记》单纯历史方面的补充。它是一部独立的著作,有它自己的宗旨和观点。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返回以后,重建了耶路撒冷,恢复了圣殿的崇祀。这些热心的犹太人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无疑殷切地希望这些崇祀永远不再间断。他们相信在上帝的祝福下,以色列从今以后会昌盛起来,荣上加荣。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用过去的历史提醒百姓,以便让以色列人能够享受上帝应许赐给他们的光荣特权。

所以《历代志》的作者补充了有关圣殿及其崇祀,以及宗教节日的材料。但是他更关心的是生命不是仪式,是众人的心而不是圣殿。以色列人应当按照上帝的圣律法塑造自己的生活,时常注意顺从的赏赐和犯罪的刑罚。所以他重新对公义予以强调,更加充分地体现虔诚与兴旺,违命与败落之间的密切联系。

作者对列王统治的阐述是要让读者明白:顺从上帝的法则就会带来平安和繁荣,犯罪作恶就会导致毁灭和败落。他以最直接的方式指出每一次明显的灾难和成功都是天意的作用,是上帝在赏善罚恶。如“扫罗死了,因为他干犯耶和华”(代上10:12),“大卫日见强盛,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与他同在”(11:9),“上帝不喜悦这数点百姓的事,便降灾给以色列人”(21:7),“犹太人得胜,是因为依靠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代下13:18;代下16:7;代下17:3,5;代下22:17;代下25:20;代下28:6;代下32:25;代下33:10;代下36:15-17)。

在《历代志》中,以色列是一个背道的国家,行在邪恶和死亡的道路上。犹大国在义王的统治时兴旺发达,而在背弃上帝的国王统治时则受罪的处罚。

对于同样事件的处理,《列王记》和《历代志》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列王记》中没有记载罗波安好的地方,而在《历代志》中则记载了他好的地方,用来与耶罗波安的恶作对比(代下11:13-17)。后来罗波安“离弃耶和华的律法”。《历代志》解释示撒前来进攻耶路撒冷是因为“王和民得罪了耶和华”(代下12:1,2)。

在《列王记》中只是记载亚比央“行他父亲所行的一切恶,他的心不……顺服耶和华”(王上15:3),再也没有说别的什么。但《历代志》也讲到他一些好的地方。说他与耶罗波安作战是因为其违背上帝,在以色列设立虚假的祭司制度。《历代志》说他取得了对北方以色列国的伟大胜利,是因为他依靠上帝(代下13:4-18)。至于亚撒,《历代志》记载了他大败古实王谢拉。这件事《列王记》则没有提到。《历代志》还进一步记载了许多以色列人看见上帝与犹太人同在,就归降他们,还记载了一次大型的宗教集会,在会上与上帝重新立约(代下14:9-15;代下15:1-15)。

《列王记》只提到约沙法是一位好国王,简要地记载了他的统治(王上22:42-50)。《历代志》则详细记录了约沙法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祈祷上帝,上帝使他取得伟大胜利,敌军自相残杀的事(代下20:1-30)。

约兰的邪恶统治《列王记》只是简单地提到(王下8:16-24),《历代志》则记录了他因犯罪而受到上帝的严厉处罚(代下21:8-19)。

《列王记》简单提到亚哈谢死在耶户手中(王下9:27,28);《历代志》则详细记载他听从坏的计谋,“以致败坏”,他被杀“是出乎上帝”(代下22:4-9)。

《列王记》说到约阿施死于臣仆之手(王下12:20,21)。《历代志》则补充了以下重要的细节:

1.耶何耶大去世以后,百姓“离弃耶和华他们列祖上帝的殿,去事奉亚舍拉和偶象,因他们这罪,就有忿怒临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2.遵照王的命令,耶何耶大的儿子被杀,因为他胆敢指出他们干犯上帝,必不得亨通。他们离弃上帝,上帝也必离弃他们;

3.结果犹大大队的军兵被交在一小支亚兰军兵手中,是因为犹大人离弃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

4.约阿施正卧在床上疗养战伤,就被他的臣仆所杀(代下24:17-25)。

《列王记》记载亚玛谢打败以东人,却败在以色列王约阿施手下(王下14:7-14),《历代志》则补充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亚玛谢打了胜仗回来以后,“就把西珥的神像带回来,立为自己的神,在他面前叩拜烧香,因此,耶和华的怒气就向亚玛谢发作”,因他的行为定意要灭他(代下25:14-16)。

《列王记》简要地记载了乌西雅的统治,提到他长大麻疯,但没有说明原因(王下15:1-7),《历代志》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乌西雅的统治(代下26:1-23),清楚地说明他长大麻疯的原因,即:在他强盛的时候“就心高气傲,以致行事邪僻,干犯耶和华他的上帝,进耶和华的殿,要在香坛上烧香”。他这样犯罪,受到祭司们的责备,立即得了大麻疯,“因为耶和华降灾与他”。

《列王记》简单记载了义王约坦的统治(王下15:32-38)。《历代志》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他怎样战胜亚扪人,结果亚扪人向他进贡,以及他怎样“在耶和华他上帝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渐强盛(代下27:5,6)。

据《列王记》记载,亚哈斯受到以色列王和亚兰王的进攻,但显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他得到提革拉毗列色的帮助,提革拉毗列色(亚述王)就去攻取大马色,杀了其国王(王下16:1-9),但据《历代志》记载,因为亚哈斯拜偶像,上帝就“将他交在亚兰王手里,亚兰王打败他,掳了他许多的民”,他又被“交在以色列王的手里,以色列王向他大行杀戮”,掳走“妇人带儿女共有二十万,又掠了许多的财物”,他们求助于提革拉毗列色,他“却没有帮助他,反倒欺侮他”,因为他“在犹大放肆,大大干犯耶和华,所以耶和华使犹大卑微”(代下28:3-20)。

《列王记》较多地记录了义王希西家的统治(王下18-20章),《历代志》则十分详细地记载了希西家的义行,他如何洁净圣殿,恢复圣殿的崇祀,邀请全体以色列人前来耶路撒冷参加盛大的逾越节,北方的亚设,玛拿西和西布伦支派有人前来。《历代志》讲到逾越节的礼节之后,众人不仅在犹大和便雅悯,而且在以法莲,玛拿西地捣毁偶像,柱像和丘坛,恢复各种祭祀,供献和祭司工作(代下29-31章)。

《列王记》详细描写玛拿西的罪(王下21:1-18),《历代志》不仅提到他犯罪,还讲到他被亚述王用铁钩钩住,用铜链锁住带往巴比伦,他在苦难之中“就恳求耶和华他的上帝,且……极其自卑”。上帝垂听了他的祈祷,允许他回到耶路撒冷,在那里他除掉外邦的神“重修耶和华的祭坛,在坛上献平安祭,感谢祭,吩咐犹太人事奉以色列的上帝”(代下33:11-16)。

关于亚扪,《列王记》只说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与他父亲玛拿西所行的一样”(王下21:20),《历代志》则补充他“不在耶和华面前象他父亲玛拿西自卑”(代下33:23)。

《列王记》较详细地叙述了约西亚恢复耶和华的崇拜,采取措施进行全面的改革,最后讲到他怎样死在埃及王尼哥手中(王下22,王下23:1-30)。《历代志》对于他恢复和改革的工作写得更加详细。在写到他与尼哥作战的事时,补充了以下细节:尼哥曾设法劝说约西亚不要与他作战,约西亚却“不听上帝藉尼哥之口所说的话”,所以死于这次战斗之中(代下34,35章)。

《列王记》用一定的篇幅记录了犹大最后四位恶王的统治,以及耶路撒冷的陷落(王下23:30-37;王下24:1-20;王下25:1-30),只是简单讲到“耶和华的怒气在耶路撒冷和犹大发作,以致将人民从自己面前赶出”(王下24:20)。《历代志》对最后四位国王的记载虽然很简单,却特别讲到犹大亡国的原因,从祭司和百姓“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行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嬉笑上帝的使者,藐视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代下36:1-16)。

《历代志》的作者在全书中突出了先知和他们的工作。关于一些著名的先知,还补充了旧约圣经其他地方没有提到的材料。其中所讲到的一些先知,在圣经别处没有提到。书中讲到这些上帝的使者在危急的关头发出警告和规劝。示玛雅告诉罗波安,示撒入侵是因为百姓离弃了上帝(代下12:5);亚撒利雅对亚撒进行劝勉(代下15:1-8);哈拿尼责备亚撒向亚兰人求助(代下16:7-10);耶户责备约沙法与亚哈联合(代下19:2);雅哈悉在约沙法与摩押,亚扪及西珥山人作战时鼓励他(代下20:14-17);以利以谢责备约沙法与亚哈谢联合(代下20:37);撒迦利亚在约阿施的时代告诉百姓,因为违命,他们必不得亨通(代下24:20);俄德在亚哈斯和比加的时代劝戒以色列人(代下28:9-11)。

从上面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历代志》不仅仅是历史,而更是一份宗教讲章。作者不单在叙述事实,而更是在阐明真道。他对某一事件的记载若有与《列王记》不同,那不是因为两份记录有矛盾,而是侧重点不一样。《历代志》的作者表现出施教的意向。他说出他必须说的话,因为其中含有教训和警告。他完成这部著作是在犹大亡国,被掳,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崇祀得恢复之后。

毫无疑问他殷切希望不再亡国,但是亡国的危险又确实存在。罪恶一再表现出来(拉9:1-15;代下10:1-19;尼5:1-13;尼13:3-11,15-30),上帝的忿怒有可能再次临到祂的百姓身上。作者千方百计想避免这一点。可以断定,撰写《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这部伟大著作的目的在于防止犹大第二次背道和败落。

历代的解经家对于《历代志》中出现的一些大数目常感不解。例如代上22:14说大卫奉献金子十万他连得,银子一百万他连得,让他儿子所罗门建造圣殿。在这个数目上还要加上他和其他以色列贵族另外的大笔奉献(代上29:3-7)。按现代的价值计算,十万他连得金子折合三十亿美元,这笔数目很难想象是真实的,因为古时候全世界所有的黄金加起来也不值三十亿美元。因此,现代学者宣称《历代志》的作者夸大事实,他的资料并不准确。这种见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近代的发现证明了历代志作者叙史的可靠性,所以,要解决历代志某些庞大数字之迷,我们必须另找答案。

根据书上所列家谱,《历代志》著于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至少是在那时成书的,即尼希米的时代。这可能是旧约圣经中最后成书的,因为它列于希伯来圣经之末。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先知和其他受灵感的作者所写的正式著作《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大卫王记》等。这些著作是采用被掳前的希伯来文字写的,而《历代志》则是用被掳后通行的亚兰方形文字写的。这种文字,根据犹太传统说法,系以斯拉引进,略经改动,一直作为希伯来文字用到现在。

在任何的已知的希伯来圣经文稿中,数目均全部书写出来,没有用数词。然而数词在古希伯来文字中是有使用的,就象在腓尼基,亚兰,纳巴泰,帕尔米拉,埃及和巴比伦的文字中一样。古希伯来语原始文字材料的缺乏造成我们对希伯来圣经作者数词运用的情况了解不充分。当马可•利兹巴斯基在1898年出版的他的《北闪米特碑文识读手册》时,他说希伯来人显然不用数词而把数字表示出来。他的这种看法依据的是西罗亚铭文和摩押石碑,里面的数字是书写出来的。这两份是唯一已知的含有数字的当时希伯来文字,其中摩押石碑甚至还算不上真正的希伯来文字。尽管摩押的语言文字与希伯来文相差甚微。

然而在过去五十年里,有几份被掳巴比伦以前的希伯来文字发掘了出来,其中有出自撒玛利亚和拉吉,以及泰勒盖齐尔(Tell Qasile) 的陶片,其中含有数字,一些全部书写出来,还有一些用数词表示。在过去五十年里,从埃利潘蒂尼发现的亚兰文草纸文献表明当时广泛使用一些全部书写出来的数字以及数词。

在上述文稿中代表十以下数字的数词是把竖线自右至左三条一组排列,最后一竖一般比其他的要长。10用一个牙月形的符号表示;20是把两个10合起来。还有一个符号表示“百”。在埃利潘尼的草纸中“千”用'lph表示(在巴勒斯坦的希伯来文稿中没有“千”这个数字)。有时在lph前面加上几竖表示几千。但是在这些文稿中,前面的竖也可代表希伯来文的连词waw(“和”),有时不大容易断定这一竖表示连词“和”还是指“一”千。

现有的材料虽然还不足以提供确凿的事例证明数字被误解了,但可以证明古代的文稿是容易引起误解的,这些文稿中有时用数词,有时又把数字全部书写出来。如果《历代志》的作者在编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文稿有时用数词表数,有时又把数字全部写出来,那就可能会对这些数字产生误解。例如某一份文稿中的符号,就有可能被理解为十万(100千),而作者的原意是“百(和)千”(1100)。

也有人可能要问,《历代志》的作者写出这么大的数字是不是真的要人从字面上理解。住在近东地区的人一般都知道“千千”这样的讲法只表示一个很大的数目。那些这样运用数字的人看到其他不熟悉这样用法的人,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感到十分奇怪。《历代志》里所用的“无数的铜铁”(代上22:15)和“人多得不可胜数”(代下12:3)也应按作者原意这样解释,而不要从字面上理解。如果按照现代历史学家的做法,从严格的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历代志》中的数字,也许是一个错误,有违于作者的原意。

仔细研究《历代志》的人会注意到作者很重视家谱和统计数字。书中多次出现名单──圣殿和王宫的官员,政府官员,军官等,其中有:

代上11:26-47 大卫军中的勇士

代上12:1-14  到洗革拉归大卫之勇士

代上14:4-7  大卫的众子

代上15:5-24  抬约柜的利未人

代上18:15-17 大卫主要的政府官员

代上23:6-24  大卫的利未人官员

代上24:1-31  亚伦子孙的24个班次

代上25:1-31  24班唱诗者

代上26:1-32  圣殿的警卫和官员

代上27:1-34  官长和管府库的

代下11:5-10  罗波安的设防城

代下17:7-18  约沙法的利未人和官长

代下23:1   耶何耶大的官长

代下28:12   以法莲的族长

代下29:12-14 利未人的首领

代下31:12-15 供献的管理人

代下34:12   修殿的督工

代下35:9   利未人的族长

在《以斯拉和尼希米记》中也有类似的统计项目:

斯1:9-11  从巴比伦归回的器皿

斯2:2-65  从巴比伦回来的人数

斯2:66,67  马、骡、骆驼数

斯4:9,10  亚斯那巴所迁移安置在撒玛利亚的人

斯7:1-6   以斯拉的家谱

斯8:1-14  与以斯拉一同回来的人

斯8:16-19  与以斯拉一同归来的利未人

斯8:20   与以斯拉一同归来的尼提宁人

斯8:26,27  奉献的金银

斯10:18-44 娶外邦妻子的人

尼3:1-32  造城墙的人

尼7:6-73  与所罗巴伯一同归回的人

尼8:4    与以斯拉站在一起的人

尼8:7    宣读律法书的人

尼10:1-27  签名的人

尼11:3-24  住在耶路撒冷的人

尼12:1-42  祭司和利未人

在《历代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中出现众多的家谱和统计。

这些材料表明这三部书可能出自一个人,若是这样的话,作者很有可能是“祭司和文士”以斯拉(见拉7:6,10-12;尼8:1,4,9,13;尼12:26,36)。


五、《历代志》纲要

(一)家谱 代上1-9:44

A、从亚当到以色列和以东 代上1:1-2:2

1. 从亚当到挪亚的众先祖 代上1:1-4

2. 挪亚的后代 代上1:4-54

a. 雅弗的后代 代上1:5-7

b. 含的后代 代上1:8-16

c. 闪的后代 代上1:17-54

(1)从闪到亚伯拉罕 代上1:17-27

(2)亚伯拉罕的后代 代上1:28-2:2

(a)以实玛利的儿子 代上1:28-31

(b)亚伯拉罕从基士拉所生的儿子 代上1:32,33

(c)以撒的后代 代上1:34-2:2

1)以扫的后代 代上1:34-54

2)以色列的儿子 代上2:1,2

B、以色列的后代 代上2:3-7:40

1. 犹大的后代 代上2:3-4:23

a. 从犹大到耶西 代上2:3-12

b. 耶西的儿孙 代上2:13-17

c. 迦勒的儿子 代上2:18-20

d. 希斯仑的后代 代上2:21-41

e. 迦勒的后代 代上2:42-55

f. 大卫的后代 代上3:1-24

(1)大卫的众子 代上3:1-9

(2)从所罗门到西底家的王系 代上3:10-16

(3)耶哥尼雅的儿子 代上3:17-24

g. 犹大支派 代上4:1-23

(1)犹大的儿子 代上4:1

(2)朔巴的后代 代上4:2-4

(3)亚施户的后代 代上4:5-7

(4)哥斯的儿子 代上4:8

(5)雅比斯和他的祈祷 代上4:9,10

(6)基绿的儿子 代上4:11,12

(7)基纳斯的儿子 代上4:13-15

(8)迦勒的众子和其他人 代上4:15-20

(9)示拉的儿子 代上4:21-23

2. 西缅的后代 代上4:24-43

a. 西缅的儿子 代上4:24-27

b. 西缅人的住地 代上4:28-33

c. 西缅人的迁移 代上4:34-43

(1)西缅人中的族长 代上4:34-38

(2)在基多取胜 代上4:39-43

3. 流便的后代 代上5:1-10

4. 迦得的后代 代上5:11-17

5. 流便,迦得,玛拿西族所打胜仗 代上5:18-22

6. 玛拿西半支派所居之地 代上5:23-26

7. 利未的后代 代上6:1-81

a. 亚伦一族自利未到被掳到巴比伦 代上6:1-15

b. 利未的三支 代上6:16-48

c. 亚伦后代中任祭司的 代上6:49-53

d. 利未人的城 代上6:54-81

8. 以萨迦之后裔 代上7:1-5

9. 便雅悯的后裔 代上7:6-12

10. 拿弗他利的儿子 代上7:13

11. 玛拿西的后代 代上7:14-19

12. 以法莲的后代 代上7:20-29

13. 亚设的后代 代上7:30-40

C、便雅悯之家谱 代上8:1-40

1. 住在耶路撒冷的各代族长 代上8:1-28

2. 基遍的各家以及扫罗的王室 代上8:29-40

D、耶路撒冷居民的家谱 代上9:1-34

E、基遍的居民;扫罗的先人和后代 代上9:35-44

(二)耶路撒冷诸王的历史 代上10:1-代下36:23

A、扫罗之死 代上10:1-14

1. 扫罗在基利波山上被杀 代上10:1-7

2. 非利士人战胜扫罗 代上10:8-10

3. 扫罗被葬在雅比 代上10:11,12

4. 扫罗之死是犯罪的结果 代上10:13.14

B、大卫 代上11:1-29:30

1. 在希伯伦受膏 代上11:1-3

2. 攻取耶路撒冷 代上11:4-9

3. 大卫之诸勇士 代上11:10-12:40

4. 约柜从基列耶琳运来 代上13:1-14

5. 大卫的宫殿和家 代上14:1-7

6. 大卫战胜非利士人 代上14:8-17

7. 约柜运到耶路撒冷 代上15:1-16

8. 大卫造圣殿的目的 代上17:1-27

9. 大卫的征战 代上18:1-20:8

10. 大卫点数百姓 代上21:1-30

11. 大卫准备让所罗门继位 代上22:1-29:25

a. 物质上的准备 代上22:1-5

b. 给所罗门的指示 代上22:6-19

c. 首次立所罗门为王 代上23:1

d. 利未人的班次 代上23:2-32

e. 祭司的班次 代上24:1-19

f. 其他利未人的班次 代上24:20-31

g. 唱诗者之班次 代上25:1-31

h. 警卫和其他官员之班次 代上26:1-32

i. 首领和官员 代上27:1-34

j. 关于造殿的最后指示 代上28:1-21

k. 给圣殿的奉献 代上29:1-21

l. 第二次立所罗门为王 代上29:22-25

12. 大卫逝世 代上29:26-30

C、所罗门 代下1:1-9:31

1. 所罗门在基遍献祭 代下1:1-6

2. 所罗门选择智慧 代下1:7-12

3. 所罗门的战车和财富 代下1:13-17

4. 圣殿 代下2:1-7:22

a. 所罗门为造圣殿作准备 代下2:1-18

b. 造殿的地点和日期 代下3:1,2

c. 廊子和圣所 代下3:3-7

d. 至圣所 代下3:8-14

e. 殿前的铜柱子 代下3:15-17

f. 铜器和金器 代下4:1-22

g. 圣殿完工 代下5:1

h. 献殿 代下5:2-7:22

(1)约柜运进圣殿 代下5:2-10

(2)上帝荣光的显示 代下5:11-14

(3)所罗门奉献的祈祷 代下6:1-42

(4)有火从天上降下 代下7:1-3

(5)献祭和守节 代下7:4-11

(6)上帝给所罗门的信息 代下7:12-22

5. 所罗门的公共建设工程 代下8:1-6

6. 所罗门的仆人和官员 代下8:7-10

7. 法老女儿的宫 代下8:11

8. 献祭和任命祭司 代下8:12-16

9. 所罗门的船舶 代下8:17,18

10. 示巴女王来访 代下9:1-12

11. 所罗门的金子和荣华 代下9:13-28

12. 所罗门统治的结束 代下9:29-31

D、犹大诸王 代下10:1-36:21

1. 罗波安 代下10:1-12:6

a. 十个支派叛变 代下10:1-11:4

b. 加强犹大防御 代下11:5-12

c. 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归顺罗波安 代下11:13-17

d. 罗波安的家庭 代下11:18-23

e. 示撒入侵 代下12:1-12

f. 罗波安统治的结束 代下12:13-16

2. 亚比雅 代下13:1-22

a. 亚比雅与耶罗波安作战 代下13:1-20

b. 亚比雅的家庭和传记 代下13:21,22

3. 亚撒 代下14:1-16:14

a. 反对拜偶像的努力 代下14:1-5

b. 巩固国家的措施 代下14:6-8

c. 战胜古实王谢拉 代下14:9-15

d. 亚撒利亚的预言 代下15:1-7

e. 亚撒的改革工作 代下15:8-19

f. 与巴沙作战 代下16:1-6

g. 哈拿尼责备亚撒而被囚 代下16:7-10

h. 亚撒统治的结束 代下16:11-14

4. 约沙法 代下17:1-21:3

a. 约沙法的善行和兴旺 代下17:1-12

b. 他的首领和军队 代下17:13-19

c. 与亚哈联合同亚兰作战 代下18:1-34

d. 耶户斥责约沙法 代下19:1-3

e. 对士师和祭司的指示 代下19:4-11

f. 打败亚扪,摩押和西珥人 代下20:1-30

g. 约沙法统治的总结 代下20:31-21:3

5. 约兰 代下21:4-20

a. 约兰杀众兄弟 代下21:4

b. 约兰的恶行,以东和立拿人叛变 代下21:5-11

c. 约兰因罪遭上帝刑罚 代下21:12-20

6. 亚哈谢 代下22:1-9

7. 亚他利雅 代下22:10-23:21

a. 篡位 代下22:10-12

b. 耶何耶大推翻亚他利雅立约阿施 代下23:1-21

8. 约阿施 代下24:1-27

a. 修理圣殿 代下24:1-14

b. 耶何耶大死,全国背道 代下24:15-22

c. 亚兰人入侵,约阿施被杀 代下24:23-27

9. 亚玛谢 代下25:1-28

a. 良好的开端 代下25:1-4

b. 胜以东人 代下25:5-13

c. 亚玛谢大败以色列王约阿施 代下25:14-24

d. 亚玛谢统治的结束 代下25:25-28

10. 乌西雅 代下26:1-23

a. 乌西雅的善行 代下26:1-5

b. 乌西雅的军功 代下26:6-15

c. 乌西雅的僭越和长大麻疯 代下26:16-23

11. 约坦 代下27:1-9

12. 亚哈斯 代下28:1-27

a. 亚哈斯之恶 代下28:1-4

b. 亚哈斯被交在亚兰和以色列人手中 代下28:5-8

c. 以色列人追犹大战俘代下28:9-15

d. 亚哈斯向亚述人求助 代下28:16-21

e. 助长拜偶像之风关闭圣殿 代下28:22-27

13. 希西家 代下29:1-32:33

a. 希西家洁净和恢复圣殿 代下29:1-36

b. 邀请以色列人和犹太人过逾越节 代下30:1-12

c. 庆祝逾越节 代下30:13-27

d. 希西家的宗教改革 代下31:1-21

e. 西拿基立入侵 代下32:1-23

f. 希西家之病、骄傲、兴旺及死 代下32:24-33

14. 玛拿西 代下33:1-20

a. 玛拿西助长偶像崇拜 代下33:1-10

b. 被俘和悔改 代下33:11-20

15. 亚扪 代下33:21-25

16. 约西亚 代下34:1-35:27

a. 宗教改革 代下34:1-7

b. 修理圣殿 代下34:8-13

c. 发现律法书 代下34:14-19

d. 户勒大的预言 代下34:20-28

e. 宣读律法,重新立约 代下34:29-33

f. 守逾越节 代下35:1-19

g. 约西亚被杀 代下35:20-27

17. 约哈斯 代下36:1-4

18. 约雅敬 代下36:5-8

19. 约雅斤 代下36:9,10

20. 西底家和犹大亡国 代下36:11-23

a. 犯罪叛逆 代下36:11-13

b. 官长和百姓之罪 代下36:14-16

c. 被掳往巴比伦 代下36:17-21

E、结尾 居鲁士结束犹大人的被掳生活 代下36:22,23

和合本代下3:1 所罗门就在耶路撒冷、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所指定的地方预备好了,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拼音版代下3:1 Suǒluómén jiù zaì Yēlùsǎleng, Yēhéhuá xiàng tā fù Dàwèi xiǎnxiàn de Mólìya shān shang, jiù shì Yēbùsīrén a ernán de hécháng shang, Dàwèi suǒ zhǐ déng de dìfang yùbeì hǎo le, kāi gōng jiànzào Yēhéhuá de diàn.

吕振中代下3:1 他开始建造、是在他执掌国政第四年、二月二日。

新译本代下3:1 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在耶和华向他父亲大卫显现过的摩利亚山上,就是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预备的地方,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现代译代下3:1 所罗门的父亲大卫王已经为圣殿预备了一个地址,就是在耶路撒冷,在摩利亚山上,耶布斯人亚劳拿的打麦场。

当代译代下3:1 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大卫所指定的地方动工兴建圣殿,殿址是在摩利亚山上、主向他父王大卫显现的地方,就是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

思高本代下3:1 撒罗满在耶路撒冷,即在他父亲达味看见异像的摩黎雅山 上,在耶步斯人敖尔难的禾场上,达味所准备的地方,兴工建造上主的圣殿 。

文理本代下3:1 所罗门肇建耶和华室、于耶路撒冷摩利亚山、即耶和华见于其父大卫之所、大卫曾定其地、在耶布斯人阿珥楠禾场、

修订本代下3:1 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就在耶和华向他父亲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大卫指定的地方。

KJV 英代下3:1 Then Solomon began to build the house of the LORD at Jerusalem in mount Moriah, where the Lord appeared unto David his father, in the place that David had prepared in the threshingfloor of Ornan the Jebusite.

NIV 英代下3:1 Then Solomon began to build the temple of the LORD in Jerusalem on Mount Moriah, where the LORD had appeared to his father David. It was on the threshing floor of Araunah the Jebusite, the place provided by David.

和合本代下3:2 所罗门作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开工建造。

拼音版代下3:2 Suǒluómén zuò wáng dì sì nián èr yuè chū èr rì kāi gōng jiànzào.

吕振中代下3:2 所罗门建造上帝的殿所下的根基是六十肘、按先前的尺度,宽二十肘。

新译本代下3:2 所罗门执政后第四年二月初二开始建造。

现代译代下3:2 所罗门作王的第四年二月开工建造圣殿。

当代译代下3:2 所罗门在自己执政的第四年二月二日动工建殿。

思高本代下3:2 撒罗满在即位後第四年二月兴工建造。

文理本代下3:2 所罗门即位四年二月二日、开始建造、

修订本代下3:2 所罗门作王第四年二月初二开工建造。

KJV 英代下3:2 And he began to build i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month, in the fourth year of his reign.

NIV 英代下3:2 He began building on 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month in the fourth year of his reign.

和合本代下3:3 所罗门建筑神殿的根基,乃是这样:长六十肘,宽二十肘,都按着古时的尺寸。

拼音版代下3:3 Suǒluómén jiànzhù shén diàn de gēnjī, nǎi shì zhèyàng, zhǎng liù shí zhǒu, kuān èr shí zhǒu, dōu àn zhāo gǔ shí de chǐcùn.

吕振中代下3:3 殿前的廊子长二十肘,和殿的宽度相度;廊子宽十肘;高二十肘(传统∶高一百二十肘);里面包着净金。

新译本代下3:3 所罗门建造 神殿宇的根基是这样:按古时的尺寸,长二十七公尺,宽九公尺。

现代译代下3:3 所罗门王建的圣殿有二十七公尺长,九公尺宽。

当代译代下3:3 殿的地基长二十六点七公尺,宽八点九公尺。

思高本代下3:3 撒罗满为建造天主圣殿的基 地,按照古尺度计算:长六十肘,宽尔十肘。

文理本代下3:3 所罗门为上帝室所砌之基、长六十肘、宽二十肘、俱循古度、

修订本代下3:3 所罗门所建筑的上帝殿的根基是这样:长六十肘,宽二十肘,都按着古时的尺寸。

KJV 英代下3:3 Now these are the things wherein Solomon was instructe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house of God. The length by cubits after the first measure was threescore cubits, and the breadth twenty cubits.

NIV 英代下3:3 The foundation Solomon laid for building the temple of God was sixty cubits long and twenty cubits wide (using the cubit of the old standard).

和合本代下3:4 殿前的廊子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高一百二十肘,里面贴上精金。

拼音版代下3:4 Diàn qián de lángzi hǎng èr shí zhǒu, yǔ diàn de kuān zhǎi yíyàng, gāo yī bǎi èr shí zhǒu. lǐmiàn tiē shang jīng jīn.

吕振中代下3:4 大殿的墙他用松木板盖上,又盖上纯金,上面刻着棕树和链子。

新译本代下3:4 殿前走廊长九公尺,与殿的宽度相等;高九公尺(“高九公尺”原文作“高一百二十”;现参照古译本修译);里面贴上纯金。

现代译代下3:4 进口处的门廊跟圣殿的宽度一样,九公尺宽,高有五十四公尺。门廊内部都用纯金装贴。

当代译代下3:4 殿前的门廊长八点九公尺,宽度就与殿一样,高五十叁点四公尺;里面的墙都贴上纯金。

思高本代下3:4 门廊的长度与圣殿的宽度相 等,即二十肘,高二十肘, 面全贴上纯金。

文理本代下3:4 前廊长二十肘、宽与室等、高百二十肘、内盖以精金、

修订本代下3:4 前面的走廊长二十肘,与殿的宽度一样,高一百二十肘;里面贴上纯金。

KJV 英代下3:4 And the porch that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house, the length of it was according to the breadth of the house, twenty cubits, and the height was an hundred and twenty: and he overlaid it within with pure gold.

NIV 英代下3:4 The portico at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was twenty cubits long across the width of the building and twenty cubits high. He overlaid the inside with pure gold.

和合本代下3:5 大殿的墙,都用松木板遮蔽,又贴了精金,上面雕刻棕树和链子;

拼音版代下3:5 Dà diàn de qiáng dōu yòng sōng mù bǎn zhē bì, yòu tiē le jīng jīn, shàngmian diāokè zōng shù hé liànzi.

吕振中代下3:5 他又用宝石镶殿墙,使殿华美;所用的金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新译本代下3:5 大殿的墙都盖上松木,又贴上精金,又在上面刻上棕树和链子。

现代译代下3:5 大殿钉一排香柏木板,再贴上精金,上面雕刻着棕树和链子的图案。

当代译代下3:5 大殿全都铺上松木板,再贴上纯金;上面雕刻了棕树和链子的图案,

思高本代下3:5 大殿 面先盖上一层木板, 再贴上纯金,上面雕刻上棕树和花环;

文理本代下3:5 大室之壁、蔽以柏木、盖以精金、上刻棕树与链之状、

修订本代下3:5 大殿的墙都用松木板遮蔽,又贴上纯金,上面刻着棕树和链子。

KJV 英代下3:5 And the greater house he cieled with fir tree, which he overlaid with fine gold, and set thereon palm trees and chains.

NIV 英代下3:5 He paneled the main hall with pine and covered it with fine gold and decorated it with palm tree and chain designs.

和合本代下3:6 又用宝石装饰殿墙,使殿华美。所用的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拼音版代下3:6 Yòu yòng bǎoshí zhuāngshì diàn qiáng, shǐ diàn huámei. suǒ yòng de jīnzi dōu shì Bāwàyīn de jīnzi.

吕振中代下3:6 他把这殿──栋梁、门槛、墙壁、门扇、都盖上金子;墙上都刻着基路伯。

新译本代下3:6 又用宝石装饰殿墙,十分华美;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现代译代下3:6 王用华丽的宝石和从巴瓦音进口的金子装饰圣殿。

当代译代下3:6 加上宝石点缀,更显得华丽非凡;所用的金子都是巴瓦音来的纯金。

思高本代下3:6 又以宝石点缀圣殿,甚是华丽;金 子都是帕尔瓦因金。

文理本代下3:6 又饰室以宝石、使之华美、金皆巴瓦音所出、

修订本代下3:6 他用宝石装饰这殿,使殿华美;金子都是巴瓦音的金子。

KJV 英代下3:6 And he garnished the house with precious stones for beauty: and the gold was gold of Parvaim.

NIV 英代下3:6 He adorned the temple with precious stones. And the gold he used was gold of Parvaim.

和合本代下3:7 又用金子贴殿和殿的栋梁、门槛、墙壁、门扇,墙上雕刻基路伯。

拼音版代下3:7 Yòu yòng jīnzi tiē diàn hé diàn de liàn liáng, mén jiàn, qiáng bì, mén shān. qiáng shang diāokè Jīlùbǎi.

吕振中代下3:7 他又造了至圣所,长二十肘、和殿的宽度相等;至圣所的宽度也是二十肘∶都盖上纯金;共用了六百担。

新译本代下3:7 正殿和殿的栋梁、门坎、墙壁和门扇,都贴上金子;墙上刻上基路伯。

现代译代下3:7 他用金子装贴圣殿的墙、栋梁、门槛,和门。工匠在墙上雕刻基路伯。

当代译代下3:7 殿里的栋梁、门槛、墙、门都铺上了金,墙上还刻上基路伯。

思高本代下3:7 正殿、栋梁、门限、墙壁,以及门扇,都贴上金子, 墙上刻有革鲁宾。

文理本代下3:7 室及梁阈壁门、皆以金盖之、壁上镂基路伯、

修订本代下3:7 他用金子贴殿和殿的栋梁、门槛、墙壁、门扇;墙上刻着基路伯。

KJV 英代下3:7 He overlaid also the house, the beams, the posts, and the walls thereof, and the doors thereof, with gold; and graved cherubims on the walls.

NIV 英代下3:7 He overlaid the ceiling beams, doorframes, walls and doors of the temple with gold, and he carved cherubim on the walls.

和合本代下3:8 又建造至圣所,长二十肘,与殿的宽窄一样,宽也是二十肘,贴上精金,共用金子六百他连得。

拼音版代下3:8 Yòu jiànzào zhì shèng suǒ, zhǎng èr shí zhǒu, yǔ diàn de kuān zhǎi yíyàng, kuān ye shì èr shí zhǒu. tiē shang jīng jīn, gōng yòng jīnzi liù bǎi tā lián dé.

吕振中代下3:8 每五十舍客勒金子、就用了一舍客勒钉子。房顶屋子也用金子盖上。

新译本代下3:8 他又建造了至圣所,长九公尺,和殿的宽度相等,宽度也是九公尺;里面都贴上精金,共享了二十公吨金子。

现代译代下3:8 称为至圣所的内殿有九公尺长,九公尺宽,跟圣殿的宽度一样。至圣所墙上所装贴的金子有二十公吨。

当代译代下3:8 他又动工兴建至圣所,它长八点九公尺,,宽八点九公尺;共贴上了约二十公吨半金子,

思高本代下3:8 以後,建造了至圣所,长度与圣殿的宽度相等 ,即二十肘,宽度也是二十肘;内部贴了六百「塔冷通」纯金。

文理本代下3:8 又造至圣所、长二十肘、与室之宽相等、其宽亦二十肘、盖以精金、用金六百他连得、

修订本代下3:8 他建造至圣所,长二十肘,与殿的宽度一样,宽二十肘,都贴上纯金,共用了六百他连得金子。

KJV 英代下3:8 And he made the most holy house, the length whereof was according to the breadth of the house, twenty cubits, and the breadth thereof twenty cubits: and he overlaid it with fine gold, amounting to six hundred talents.

NIV 英代下3:8 He built the Most Holy Place, its length corresponding to the width of the temple--twenty cubits long and twenty cubits wide. He overlaid the inside with six hundred talents of fine gold.

和合本代下3:9 金钉重五十舍客勒。楼房都贴上金子。

拼音版代下3:9 Jīn dīng zhòng wǔ shí Shekèlè. lóu fáng dōu tiē shang jīnzi.

吕振中代下3:9 他造了两个基路伯在至圣所内、是造像的细工;(传统加∶他们)用金子包它。

新译本代下3:9 钉子共重五百七十克金子。阁楼也贴上金子。

现代译代下3:9 金钉子用了五百七十公克。楼房的墙也是用金子装贴的。

当代译代下3:9 所用的金钉重六百克;楼房也都贴上了金。

思高本代下3:9 钉子重五 十「协刻耳」金子;连楼阁也贴上了金子。

文理本代下3:9 金钉五十舍客勒、楼阁亦盖以金、

修订本代下3:9 金的钉子重五十舍客勒。楼房都贴上金子。

KJV 英代下3:9 And the weight of the nails was fifty shekels of gold. And he overlaid the upper chambers with gold.

NIV 英代下3:9 The gold nails weighed fifty shekels. He also overlaid the upper parts with gold.

和合本代下3:10 在至圣所按造像的法子造两个基路伯,用金子包裹。

拼音版代下3:10 Zaì zhì shèng suǒ àn zào xiàng de fǎzi zào liǎng gè Jīlùbǎi, yòng jīnzi bāoguǒ.

吕振中代下3:10 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共长二十肘∶这一个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这边的墙;那另一个翅膀也长五肘;和那另一个基路伯的翅膀相挨着。

新译本代下3:10 在至圣所里,雕刻了两个基路伯,都包上金子。

现代译代下3:10 王又命令工匠用金属做了两个基路伯,外面包着金子,放在至圣所里面。

当代译代下3:10 他又在至圣所造了两个基路伯包上黄金。

思高本代下3:10 在至圣所内,以刻工刻了两 个革鲁宾,外面包上了黄金;

文理本代下3:10 至圣所内、按作像法、制基路伯二、包之以金、

修订本代下3:10 他又在至圣所用雕刻的手艺造两个基路伯,包上金子。

KJV 英代下3:10 And in the most holy house he made two cherubims of image work, and overlaid them with gold.

NIV 英代下3:10 In the Most Holy Place he made a pair of sculptured cherubim and overlaid them with gold.

和合本代下3:11 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共长二十肘。这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这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那基路伯翅膀相接。

拼音版代下3:11 Liǎng gè Jīlùbǎi de chìbǎng gōng zhǎng èr shí zhǒu. zhè Jīlùbǎi de yī gè chìbǎng zhǎng wǔ zhǒu, ái zhe diàn zhèbiān de qiáng. nà yī gè chìbǎng ye zhǎng wǔ zhǒu, yǔ nà Jīlùbǎi chìbǎng xiāng jiē.

吕振中代下3:11 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那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和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新译本代下3:11 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共长九公尺;一个基路伯的一边翅膀长两公尺两公寸,触着殿墙;另一边翅膀也长两公尺两公寸,和另一个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现代译代下3:11 这两个基路伯并排站立,面对进口;

当代译代下3:11 两个基路伯各展开两个长二点二公尺半的翅膀,面向外殿而立;四个翅膀伸展开来共长八点九公尺;像与像之间的翅膀彼此相连,另一边的翅膀就各挨着两边的墙壁。

思高本代下3:11 革鲁宾的翅膀,共长二十肘:这边革鲁宾 的一个翅膀长五肘,伸至这边殿墙;另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另一个革鲁宾 的翅膀相接连。

文理本代下3:11 其翮共长二十肘、左者一翮长五肘、及于室壁、一翮亦长五肘、接于右者之翮、

修订本代下3:11 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共长二十肘。这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这边的墙;另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那基路伯翅膀相接。

KJV 英代下3:11 And the wings of the cherubims were twenty cubits long: one wing of the one cherub was five cubits, reaching to the wall of the house: and the other wing was likewise five cubits, reaching to the wing of the other cherub.

NIV 英代下3:11 The total wingspan of the cherubim was twenty cubits. One wing of the first cherub was five cubits long and touched the temple wall, while its other wing, also five cubits long, touched the wing of the other cherub.

和合本代下3:12 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那边的墙;那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拼音版代下3:12 Nà Jīlùbǎi de yī gè chìbǎng zhǎng wǔ zhǒu, ái zhe diàn nàbiān de qiáng. nà yī gè chìbǎng ye chǎng wǔ zhǒu, yǔ zhè Jīlùbǎi de chìbǎng xiāng jiē.

吕振中代下3:12 这两个基路伯的翅膀张开着、共长二十肘;基路伯是站着的,脸面向内。

新译本代下3:12 另一个基路伯的一边翅膀也长两公尺两公寸,触着殿墙;另一边的翅膀也长两公尺两公寸,和前一个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现代译代下3:12 每个基路伯有两只翅膀,

当代译代下3:12 两个基路伯各展开两个长二点二公尺半的翅膀,面向外殿而立;四个翅膀伸展开来共长八点九公尺;像与像之间的翅膀彼此相连,另一边的翅膀就各挨着两边的墙壁。

思高本代下3:12 这一个革鲁宾的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伸至那边殿墙; 另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前一个革鲁宾的翅膀相接连。

文理本代下3:12 右者一翮长五肘、及于室壁、一翮亦长五肘、接于左者之翮、

修订本代下3:12 那基路伯的一个翅膀长五肘,挨着殿那边的墙;另一个翅膀也长五肘,与这基路伯的翅膀相接。

KJV 英代下3:12 And one wing of the other cherub was five cubits, reaching to the wall of the house: and the other wing was five cubits also, joining to the wing of the other cherub.

NIV 英代下3:12 Similarly one wing of the second cherub was five cubits long and touched the other temple wall, and its other wing, also five cubits long, touched the wing of the first cherub.

和合本代下3:13 两个基路伯张开翅膀,共长二十肘,面向外殿而立。

拼音版代下3:13 Liǎng gè Jīlùbǎi zhāng kāi chìbǎng, gōng zhǎng èr shí zhǒu, miàn xiàng waì diàn ér lì.

吕振中代下3:13 他又用紫蓝色、紫红色、大红色线和细麻制作帷帐,上面绣着基路伯。

新译本代下3:13 这两个基路伯的翅膀都张开,共长九公尺;这两个基路伯都面向殿内站立。

现代译代下3:13 每只翅膀有两公尺两公寸长,两对翅膀展开,在殿的中间相接触,两边碰到墙,「横跨整个至圣所的宽度,约九公尺。」

当代译代下3:13 两个基路伯各展开两个长二点二公尺半的翅膀,面向外殿而立;四个翅膀伸展开来共长八点九公尺;像与像之间的翅膀彼此相连,另一边的翅膀就各挨着两边的墙壁。

思高本代下3:13 两个革鲁宾的翅 膀都伸开,共长二十肘;他们双足站立,面向圣殿。

文理本代下3:13 二基路伯各张其翮、共长二十肘、面室而立、

修订本代下3:13 这两个基路伯张开翅膀,共长二十肘,用脚站立,脸面向殿。

KJV 英代下3:13 The wings of these cherubims spread themselves forth twenty cubits: and they stood on their feet, and their faces were inward.

NIV 英代下3:13 The wings of these cherubim extended twenty cubits. They stood on their feet, facing the main hall.

和合本代下3:14 又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细麻织幔子,在其上绣出基路伯来。

拼音版代下3:14 Yòu yòng lán sè, zǐse, zhūhóngsē xiàn hé xì má zhī mànzǐ, zaì qí shang xiù chū Jīlùbǎi lái.

吕振中代下3:14 他造了两根柱子在殿的前面,高(原文∶长)三十五肘;每根柱子上头的柱顶、高五肘。

新译本代下3:14 所罗门又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细麻做幔子,上面绣上基路伯。

现代译代下3:14 至圣所的幕帘是用麻纱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染成蓝色、紫色、红色,有基路伯的图案织在上面。

当代译代下3:14 他又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的线和细麻织成幔子,上面绣上了基路伯。

思高本代下3:14 又用蓝线、紫线、 朱红线和细麻,作了一帐幔,上面绣上革鲁宾。

文理本代下3:14 以蓝紫绛三色之缕、及细枲布作帘、上绣基路伯、

修订本代下3:14 他又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细麻织幔子,在其上绣基路伯。

KJV 英代下3:14 And he made the vail of blue, and purple, and crimson, and fine linen, and wrought cherubims thereon.

NIV 英代下3:14 He made the curtain of blue, purple and crimson yarn and fine linen, with cherubim worked into it.

和合本代下3:15 在殿前造了两根柱子,高三十五肘,每柱顶高五肘。

拼音版代下3:15 Zaì diàn qián zào le liǎng gēn zhùzi, gāo sān shí wǔ zhǒu. mei zhù dǐng gāo wǔ zhǒu.

吕振中代下3:15 他又作了链子如同项链(传统∶在尽内殿)安在柱子上头;又作了石榴一百个,安在链子上。

新译本代下3:15 在殿的前面又做了两根柱子,高十五公尺半,每根柱上面的柱顶,高两公尺两公寸。

现代译代下3:15 王叫人铸造了两根铜柱,每根高十五公尺半,立在圣殿前面。每根有一个柱顶,高两公尺两公寸。

当代译代下3:15 他又在殿前造了两根柱子,每根高十五公尺半;柱冠高二点二公尺,

思高本代下3:15 他又在殿前造了 两根柱子,共长叁十肘;每根柱子顶上有柱帽,高五肘。

文理本代下3:15 室前作二柱、高三十五肘、柱顶高五肘、柱顶高五肘、

修订本代下3:15 他在殿前造了两根柱子,高三十五肘;柱子上面的柱顶高五肘。

KJV 英代下3:15 Also he made before the house two pillars of thirty and five cubits high, and the chapiter that was on the top of each of them was five cubits.

NIV 英代下3:15 In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he made two pillars, which together were thirty-five cubits long, each with a capital on top measuring five cubits.

和合本代下3:16 又照圣所内链子的样式做链子,安在柱顶上;又做一百石榴,安在链子上。

拼音版代下3:16 Yòu zhào shèng suǒ neì liànzi de yàngshì zuò liànzi, ān zaì zhù dǐng shang. yòu zuò yī bǎi shíliu, ān zaì liànzi shang.

吕振中代下3:16 他把这两根柱子立在殿堂前面,一根在南边(即∶右边),一根在北边(即∶左边);他给南边的起名叫雅斤,那北边的名叫波阿斯。

新译本代下3:16 又做了像项链的链子,安放在柱头上;又做了石榴一百个,安放在链子上。

现代译代下3:16 铜柱顶上装饰着一个交织的链子图案和一百个铜石榴。

当代译代下3:16 柱冠上有类似链子的花链环,又有一百个石榴安在环上。

思高本代下3:16 又做了类似项链的花环,置於柱头上;又作了一百个石榴,悬在花环上。

文理本代下3:16 又作链、置于柱顶、作石榴一百、系于链上、

修订本代下3:16 他造链子在内殿里,安在柱顶上,又做一百个石榴,安在链子上。

KJV 英代下3:16 And he made chains, as in the oracle, and put them on the heads of the pillars; and made an hundred pomegranates, and put them on the chains.

NIV 英代下3:16 He made interwoven chains and put them on top of the pillars. He also made a hundred pomegranates and attached them to the chains.

和合本代下3:17 将两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右边,一根在左边;右边的起名叫雅斤,左边的起名叫波阿斯。

拼音版代下3:17 Jiāng liǎng gēn zhùzi lì zaì diàn qián, yī gēn zaì yòubiān, yī gēn zaì zuǒbiān. yòubiān de qǐmíng jiào Yǎjīn, zuǒbiān de qǐmíng jiào Bōesī.

吕振中代下3:17 他又造了一座铜祭坛,长二十肘,宽二十肘,高十肘。

新译本代下3:17 他把这两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左面,一根在右面;右面的叫雅斤,左面的叫波阿斯。

现代译代下3:17 这两根铜柱竖立在圣殿进口处的两边,南边的一根叫雅斤〔跟希伯来语他即上帝建立发音相近〕,北边的一根叫波阿斯〔跟希伯来语以他即上帝的力量发音相近〕。

当代译代下3:17 这两根柱子,一左一右:右边的叫雅斤,左边的叫波阿斯。

思高本代下3:17 把两根柱子 立在殿前,一左一右:右边的叫雅津,左边的叫波阿次。

文理本代下3:17 其柱立于室前、左一右一、右名雅斤、左名波阿斯、

修订本代下3:17 他把两根柱子立在殿前,一根在右边,一根在左边;右边的起名叫雅斤,左边的起名叫波阿斯。

KJV 英代下3:17 And he reared up the pillars before the temple, one on the right hand, and the other on the left; and called the name of that on the right hand Jachin, and the name of that on the left Boaz.

NIV 英代下3:17 He erected the pillars in the front of the temple, one to the south and one to the north. The one to the south he named Jakin and the one to the north Boaz.

 

回目录
切换多版
注释
概论
切换音频
收藏
  • 账号登录